经典文献 | JEEM 使用群体规模越小越能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
本期专题
环境与资源:渔业生产的地点选择
导读
捕捞收益能够激励渔民在作业中有意识地寻找目标渔获所在的渔场。渔获物中的非目标或禁止捕捞的物种被称为兼捕(bycatch)。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和规范捕捞作业,管理部门往往严格限制兼捕。本期介绍的文章研究了对兼捕的限制能否促使小规模渔民团体中的渔民在捕捞地点选择中主动规避兼捕物种。
本专题的其他推文:
原文信息:Abbott, Joshua K., and James E. Wilen. "Dissecting the tragedy: A spatial model of behavior in the comm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62.3 (2011): 386-401.
资源使用者数量是公地悲剧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当共有资源(common resource)受到进入限制(limited entry)的管控,并且其使用群体规模足够小时,使用者之间更容易达成合作,使用者也更容易识别自身行为对资源的影响,从而减少对资源的竞争性过度开发。Abbott 和 Wilen 利用渔业捕捞中的兼捕配额这一特殊的政策情境,测度了小规模渔民团体在捕捞中可能存在的对“公地悲剧”的缓和效应(mitigation)。
作者选择了白令海海域底拖网渔业作为研究对象。该渔业有19艘捕捞加工船,主要捕捞黄鳍鲽(yellowfin sole)和岩鲽(rock sole),同时捕捞其他底栖鱼类。由于不同鱼种的游动和分布存在差异,渔船在捕捞季中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捕捞或回避特定鱼种。该拖网渔业不仅存在进入限制和休渔,并且对各个目标鱼种和兼捕鱼种都设定了总可捕量和共有配额(common quota) 。特别地,渔业管理部门对太平洋大比目鱼(pacific halibut)设定了分鱼种的共有兼捕配额。当某一目标鱼种中兼捕的大比目鱼总量接近其兼捕配额时,管理部门就会禁止对该目标鱼种的继续捕捞。在黄鳍鲽捕捞实践中,分配给该鱼种的兼捕配额往往在其目标鱼种配额之前用完。这会导致渔民不得不停止对黄鳍鱼的捕捞,损失数千万美元。
理论上,当渔民共有的兼捕配额稀缺时,如果该目标鱼种有大量捕捞者,渔民就会忽略个体行为对共有资源的影响,竞争性地使用兼捕配额。如果捕捞者群体足够小,渔民就有动力评估自身兼捕量可能导致渔场过早关闭的“影子成本”(shadow cost),从而有意识地回避兼捕概率高的渔区。因此,通过估计渔民的捕捞地点选择模型并检验兼捕量对渔民是否存在影子成本,可以验证渔民的资源使用行为是否缓和了“公地悲剧”。
作者的主要数据来自于北太平洋底栖鱼类渔业观察员项目(NPGOP)。船上观察员需要记录每一网的时间、地点与渔获量,并采样分析渔获中目标鱼种与兼捕鱼种的构成。作者还从管理部门处整理了共有配额使用量以及渔业关闭时间等政策变量。作者选择了1994至2000年每个捕鱼季最后数月的数据作为样本,共28072网次。
作者构建了随机效用最大化(random utility maximization)模型来检验渔民捕捞地点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自变量包括渔民对各可选捕捞地点每小时捕捞收入和大比目鱼兼捕量的预期,以及该地点到渔船的距离。作者采用了十分细致的方法来构建渔民对各鱼种的预期捕捞量,考虑了不同时空、分辨率、以及分享机制的历史信息对渔民预期的可能影响方式。具体内容读者可参阅原文。
根据估计结果,作者对样本中6658个船/日组合分别计算了对应的大比目鱼兼捕量及渔船影子成本。作者发现,兼捕的影子成本在其中3104个船/日组合中是正向显著的,对兼捕的回避集中在捕捞季中后期。在捕捞季尾声,模型估计的兼捕的影子成本介于充分合作与完全利己的情境之间。据此可认为,在这个小规模渔民团体中,渔民的捕捞选择行为部分地缓和了“公地悲剧”。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们关注农业与食品、环境与资源、发展与政经领域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发表在高水平国际刊物上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文献。
农经好文章
READ Economics